踩了个坑,大伙引以为戒呀
最近一张个股走势图看得我肝疼。
这是我重仓持有过的一只股,我查了一下交易记录,2017 年 8 月,成本大约 29 买入,坚持持有了近 3 年。如今翻了一倍,我一分没赚,累计亏了 20~30% 走的。我在下面月线图上标了大概的位置 👇(今年中清理一些历史遗留个股,清理掉了)
这只个股是当初一位我关注过很多年的大佬重仓持有的。而这轮的暴涨,和当初大佬的判断大体一致,只是晚了 3 年。
我跟对了人、买对了投资、选对了逻辑,但依然没能赚到认知以外的钱。这只个股来自于一个我丝毫不懂的领域。这也是为什么在核心投资中,我一直对行业基金比较排斥,押注行业基金的难度并不比个股底。
这样的故事其实不少,前段时间听张潇雨投资课他也分享过一段类似的经历,只不过角色反过来。他推荐了 Netflix 给朋友们,赚了,但他的朋友们大多都亏了。
……
所以写到这里,我想告诉大家一定要长线投资、一定要拿住?
不是的,这并不是重点,长线投资往往只是结果,并不是投资赚钱的原因。长期投资最后亏掉裤衩的不也比比皆是。
看起来我是把这笔投资卖飞了,但以我现在的后视镜角度来看,真正出问题的是 3 年前买入的时候。
一笔投资的收益往往在买入时就已经确定了。当我脑子一热买入一只自己并不了解的投资时,结局已经基本“内定”。
决定我们当前收益的,往往是几年前买入时的认知水平。
……
我们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,「不懂不做」。但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,做起来并不容易。
问题在于,这是你以为你懂,和其实你不懂之间的矛盾。在买入之前,你大概率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真懂。
很多当时看来机不可失、时不再来的机会,事后才发现都是机可失、时再来。
私募大佬冯柳之前分享过一个投资习惯——发现一笔好投资,往往不是直接就买,而是先买一点“观察仓”,检验自己的买入逻辑,然后逐步加仓。买一点,再买一点,越买越有信心。
而回顾自己的投资经历和一些投资大佬的买入策略分享,我也发现了这么一件事儿——很多事后看成功的投资,往往都经历过一个漫长的买入过程。
就长期投资来说,发现一笔好投资,最好还是先带着试错的心态,且买且等且观察。不要急吼吼地往里面跳,一笔投资是否符合自己的认知,往往买入以后才能逐渐了解。
……
如果已经发现了适合自己的投资以后呢?
芒格选择李录来管理自己的家族资产,后来在访谈中被问到——「怎么找到下一个李录?」。芒格是这么回答的:
我现在已经找到了李录,所以我不会再去找下一个李录。
确认一笔好投资是个漫长的过程;
靠谱的投资/管理者,靠谱并且与你价值观统一的是难上加难。
所以我们穷尽一生所能找到的真正适合自己的好投资可能非常有限。
如果已经手握几笔成功的投资,环境未变,最佳的方式往往是继续买、继续屯,而不是不断出圈增加新投资。因为迟早有那么一次,我们会踏到自己的认知范围之外。